本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主要依托一级学科、学校重点建设一级学科。2011年取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下设“企业管理”(2003年取得硕士授权资格)、“会计学”(2003年取得硕士授权资格)和“技术经济及管理”(2006年取得硕士授权资格)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还包括“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2个专业硕士点及“工业工程”、“项目管理”2个工程领域硕士点。本学科共包括5个本科专业:会计学(江苏省特色专业)、工商管理、物流管理(校品牌专业)、财务管理及工商管理(中澳合作办学)。本学科拥有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培育点、国家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定位与目标
本学科的定位:以船舶行业和地方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成本与财务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营销管理、战略与创新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等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省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
本学科的目标:按照教育部和江苏省对工商管理重点一级学科培养的要求,结合本学科优势研究方向,培养结构合理、潜力充分的学科队伍,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学科平台,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取得原创性、突破性研究成果,成为具有行业和地方特色,省内一流的工商管理一级学科。
2、优势与特色
本学科方向明确,特色鲜明。依托船舶行业背景,以行业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为导向,在成本与财务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营销管理、战略与创新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等领域具有较为明显的学科优势。以船舶、海工装备等复杂产品制造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其大型单件小批制造特点和关键共性问题,基于全生命周期视角,开展新型生产组织模式、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造船供应链构建、物流战略规划与系统分析、技术创新管理等相关研究,取得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在船舶行业中具有较高的声誉,在相关学术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本学科相关研究理论针对性强,实践经验丰富,科研经费充足,行业贡献度大。近4年,承担/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其中包括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到款15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ei/cssci/cscd检索50余篇,出版专著12部。获江苏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其他市厅级奖励40余项。
3、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心健康,具有严谨学风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全面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具备独立从事工商管理学术研究或企业管理实践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能够运用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工商管理的现实问题。能从事工商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国际化经营部门、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工作。
4、学科方向设置
立足本学科发展特色与优势,围绕船舶行业重大需求及江苏省区域发展需要,结合江苏科技大学“建设国内一流造船大学”的目标,主要设置以下5个研究方向:(1)成本与财务管理:结合船舶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关键共性问题,开展交货期、质量、成本的动态多目标决策方法与和谐成本管理理论的相关研究。所开发的造船成本管理系统在省内外20余家大型骨干船舶制造企业得到推广应用,是省高新技术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船舶行业成本管理著名软件。(2)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主要从事造船供应链构建与合作关系管理、第三方物流和基于先进造船方式的物流管理等研究,解决了供应链合作利益分配机制、第三方物流发展模式、造船企业物料准时供应等关键问题。(3)营销管理:致力于it环境下营销管理新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研究,在客户价值驱动的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消费行为决策等领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4)战略与创新管理:开展区域船舶和海工产业的发展规划、能源战略和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强化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在应用实践领域具有典型特色。(5)技术经济及管理:以知识转移和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为重点研究内容,坚持船舶行业的基本研究面向,形成自身特色和行业影响力。
5、国内外影响
(1)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学科平台: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内领先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于云的经管类‘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公共服务平台”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中船工业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开拓了产学研合作的新范式,在行业颇具影响力;是船舶行业知名的教学科研与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中国船舶工业后备管理干部培训的“黄埔军校”,开展了近50期后备领导干部工商管理培训,受训人员约2200人,约300人成为了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2)学科团队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本学科是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以及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培育点。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333工程”二层次人才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3)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所培养研究生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8项。获得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金奖和银奖各1项。